1、卷土重来 [ juǎn tǔ chóng lái ]
释义:比喻失败之后,重新恢复势力。
出处:唐·杜牧《题乌江亭》诗:“江东子弟多才俊,卷土重来未可知。”
2、困兽犹斗 [ kùn shòu yóu dòu ]
释义:被围困的野兽还要作最后挣扎。比喻在绝境中还要挣扎抵抗。
出处: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“困兽犹斗,况人呼?”
3、困心衡虑 [ kùn xīn héng lǜ ]
释义:心意困苦,思虑阻塞。表示费尽心力,经过艰苦的思考。
出处: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。”
4、困知勉行 [ kùn zhī miǎn xíng ]
释义: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,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。
出处:《礼记·中庸》:“或生而知之,或学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及其知之一也。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强而行之,及其成功一也。”
5、昆弟之好 [ kūn dì zhī hǎo ]
释义:昆:哥哥。像兄弟一样要好。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传》第九十二回:“今秦楚嫁女娶妇,结昆弟之好,三晋莫不悚惧,争献地以事秦。”
6、昆山片玉 [ kūn shān piàn yù ]
释义:昆仑山上的一块玉。原是一种谦虚的说法,意思是只是许多美好者当中的一个,后比喻许多美好事物中突出的。
出处:《晋书·郤诜传》:“臣举贤良对策,为天下第一,犹桂林之一枝,昆山之片玉。”
7、困而不学 [ kùn ér bù xué ]
释义:困:困惑,不明白。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。
出处:《论语·季氏》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”
8、困而学之 [ kùn ér xué zhī ]
释义:困:困惑。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。
出处:《论语·季氏》:“生而知之者,上也;学而知之者,次也;困而学之,又其次也;困而不学,民斯为下矣。”
9、生而知之 [ shēng ér zhī zhī ]
释义: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。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。
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曰:‘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敏以求之者也。’”
10、天下第一 [ tiān xià dì yī ]
释义: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。
出处:《后汉书·胡广传》:“试以章奏,安帝以广为天下第一。”
11、真心诚意 [ zhēn xīn chéng yì ]
释义:心意真实诚恳,没有虚假。
出处:元·无名氏《百花亭》第三折:“常言道海深须见底,各办着个真心实意。”
12、昆山之玉 [ kūn shān zhī yù ]
释义:昆山:昆仑山。昆仑山的美玉。比喻杰出的人才。
出处:秦·李斯《谏逐客书》:“今陛下致昆山之玉,有随和之宝,垂明之珠,服太阿之剑,乘纤离之马,建翠凤之旗,树灵鼍之鼓。”
13、琨玉秋霜 [ kūn yù qiū shuāng ]
释义:比喻坚贞劲烈的品质。
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孔融传论》:“懔懔焉,皓皓焉,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。”
14、困心横虑 [ kùn xīn héng lǜ ]
释义:心意困苦,忧虑满胸。表示费尽心力。
出处:先秦·孟轲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。” 朱熹集注:“事势穷蹙,以至困于心,横于虑,然后能奋发而兴起。”
15、天下无双 [ tiān xià wú shuāng ]
释义:天下找不出第二个。形容出类拔萃,独一无二。
出处:《史记·信陵君列传》:“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。”
16、稇载而归 [ kǔn zài ér guī ]
释义:稇载:满载;归:返回。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。形容收获极丰富
出处: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国语·齐语》:“诸侯之使垂橐而入,稇载而归。”
17、捆载而归 [ kǔn zǎi ér guī ]
释义:形容带回的东西很多
出处:明·冯梦龙《精忠旗·北朝复地》:“垂纛而入,转眼捆载而归。”
18、困勉下学 [ kùn miǎn xià xué ]
释义:指克服困难才能求得知识
出处:清·郑燮《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》:“虽生知安行之圣,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。”
19、悃质无华 [ kǔn zhì wú huá ]
释义:华:浮夸。至诚而不虚浮。形容真心诚意,毫不虚假
出处:明·艾南英《答夏彝仲文书》:“独取太史公所自为赞论序略者读之,其句字可谓悃质无华矣。”
kun开头的成语(19个)
更新时间:2025年•69 人学习过
(0)
纠错/补充
猜你喜欢
则在成语开头的意思
操之过急,得寸则寸,耳闻则诵,非愚则诬,毫不含糊,好问则裕,老老实实,偏信则暗,日中则昃,山锐则不高,稍纵则逝,事宽则圆,事款则圆,事缓则圆,事预则立,实实在在,兽穷则啮,兽困则噬,水激则旱,水至清则无鱼,物极则反,物至则反,小不忍则乱大谋…